“2023年,我們有信心通過集中整治,讓大家走進炭材工段能‘穿著白鞋進,還能白鞋出’。”今年春節的團拜會上,神木煤化工電化公司電石分廠炭材工段班長李磊的這番交流發言讓人動容。
炭材工段主要承擔著電石生產所需大宗原材料的儲存、烘干、過篩、輸送等作業。近兩年,該公司綠色轉型步伐加快,整體環境治理提升成效斐然,炭材工段儼然成了“拖后腿”的那一個,設備管理和現場環境還存在很多治理難點,以至于大家都在吐槽:“現在的生產區穿著锃亮的皮鞋巡檢一圈都不帶沾灰的,就是不能走進炭材工段。”
沒有人愿意做“落后者”。2023年的這個春天,炭材工段以情懷與實干詮釋初心,以真情與擔當踐行使命,全面開啟了環境大整治行動。
定位——明確環境提升方向
“目前,我們已經梳理出了設備‘卡脖子’問題及現場漏點、揚塵點,拿出了治理方案和推進計劃。”技術員高晶深深明白,依靠人員和清潔工具頻繁的打掃衛生,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要把力氣用在“治病根”上。每一次現場巡檢,既是檢查設備運行情況,也是觀察環境隱患,“落料管破損撒料”“軟連接噴灰”“烘干爐轉軸漏油”……, 一個個隱患點匯聚上來后,整理,歸類,最終摸清了環境治理難題的本質。“設備問題就盡快立項改造,要給職工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來自公司領導層的支持是源源不斷的動力,也給了大家充分的信心和持續深入改造的決心。
響應——形成全員創建意識
如果不是親身感受,筆者不會相信落料管林立的狹小空間可以放心下腳,地面沒有一點積灰,燈光照過來,空氣里完全看不見浮塵。“投產10年,高溫蘭炭愣是把料管的鋼板砸穿了”摸著新換的落料管,高晶繼續介紹道。“這個項目不僅僅是更換設備,管內的沖擊點和磨損點改造了防磨槽,料打下來時形成‘料磨料’,有效阻止對料管的直接磨損,料管外還加裝了澆注料背包,這些措施都能提高落料管使用壽命”。
蘭炭烘干現場,班長、技術員、操作工們圍成一圈熱烈討論著,身后的1#烘干爐改造正在進行最后的安裝程序。“托輥的油槽已經將油潤滑改造成水潤滑了,徹底改善現場油污,還能降低摩擦溫度,臟了可以用水沖洗。”“這些水泥支柱清洗后,全部黃黑條亮化。”“裸露電機設備已經正油漆了。”這個話題瞬間激發了現場討論的熱度。
走進值班室,巡檢工小李化身“粉刷匠”,正在給墻體批膩子,“面朝爐膛的這個門已經做了封堵,水泥地面和臺階鋪上了地板,墻面全部刷大白,衛生間設施已經大換水了,以后走進炭材工段的值班室就像走進了辦公樓。”據悉,這些改善工作都是炭材工段的員工自己動手完成的。
從一個個技改項目的落實,到一處處現場設施的改善,無處不體現了大家的積極參與和集體智慧,美好的生產環境已經成了根植在每一位員工心頭的共同價值取向和創建意識。
展望——以必勝的信念打造美好環境
截至目前,炭材工段J4皮帶移動小車微動力除塵改造同步投入實施,在負壓吸塵的基礎上提升除塵效果;J5及J6皮帶尾部除塵管道更換項目、白灰線環保治理項目已完成前期立項審批;休息室和現場亮化將在20天后完工……
明確干什么,知道怎么干,想要干成什么樣。這大概就是炭材工段環境整治最貼切的寫照。“通過外出對標學習,回來后結合實際嘗試改造,先試1臺,效果明顯就推廣應用。”李磊直言自己和團隊在“摸著石頭過河”,經驗從來源自探索,從形勢上要擁抱變化,從行動上要無懼無畏,“用心”行動,不去做就永遠做不到。(孫媛)